觀察月球的樂趣來自對地形的認識,但是月球表面有大量看似差不多的地形,容易嚇怕初學者。不過,其實我們只需學習數個最主要的地標作為開始,然後再由這些地標找尋其他較小的景點,很快你便不會迷失。

滿月地貌

讓我們由滿月說起。我們很容易看到月球有兩部份,包括深色的「月海」(Mare) 和淺色的「高地」(Highland)。首先,我們嘗試認識下圖所示的四個月海。你會發覺這些月海都是接近圓形的,試找出哪一個是最大型的月海?哪一個有最完整的邊?哪一個最深色?哪一個較淺色,但有一個深色的邊緣?

相信答案不難找到,最大型的是位於西北部的雨海 (Mare Imbrium);東北部的危難海 (Mare Crisium) 擁有最完整的邊;最深色的是寧靜海 (Mare Tranquility);淺色的晴海 (Mare Serentitatis) 擁有深色的邊緣。(把游標放在圖上即顯示位置。)

除了月海,你也會留意到數個隕石坑和它們產生出的輻射紋,最壯觀的當然是位於南部高地的第谷 (Tycho),其次是雨海南部的哥白尼 (Copernicus)。


明暗分界線附近的地貌

不過,滿月並不是月球最精彩的時刻。試觀察下圖的月球,特別是下邊明暗分界線 (Terminator) 附近,地形呈現出豐富的立體感,不禁令人讚嘆。的確,觀月的人通常會於非滿月的日子進行觀察,並且把觀察重點放在明暗分界線附近。

提到明暗分界線,便必須要介紹月的盈虧。月球光亮的部份便是太陽照耀到的地方,由於月球每29.5天圍繞地球轉一圈,每天月球受光的部份都不同,因此由地球觀察,每天月球的形狀都不同,由彎月變成滿月再變回彎月,形成一個29.5天的周期。中國的陰曆便是運用這規律的曆法,而科學家則運用月齡 (Moon Age) 代表這個周期的每一天。初一 (月齡一) 時,向著地球的月面完全沒有受太陽的照耀,這個時期的月球便稱為新月,一般情況下是無法看見的。之後,月球便漸漸開始由新月變成香蕉形,再變成初十五 (月齡十五) 左右的滿月。在這時期,明暗分界線由東向西進發,陽光開始照耀原是黑暗的地方,即是說明暗分界線經過的地方便是那地方的黎明。

月齡4
月齡6
月齡8
月齡11
月齡12
月齡15

由此,你可以明白為什麼明暗分界線附近的地形特別有立體感。和地球一樣,黎明時的太陽在低角度出現,小小的凹凸地形也可拖出長長的影子,因而豐富那些地形的立體感。當明暗分界線經過某地方數天後,太陽便由較高角度照耀下來,因而產生較短的影子,令地形漸漸失去立體感。

滿月過後,月球由圓形變回香蕉形,明暗分界線再由東向西進發,向每個地方宣告黃昏的來臨。

月齡17
月齡19
月齡23
月齡24

現在,我們便選擇幾個月相來介紹一些著名的地標。



  初六左右,寧靜海以南明顯有三個連成一串的隕石坑,由上至下分別稱為Theophilus、Cyrillus, 和Catharina,其中Theophilus的中央有一個明顯的突點。這串隕石坑的東部有一個月海,稱為酒海 (Mare Nectaris)。



  初八左右,危難海、寧靜海和晴海已完全出現,雨海則開始日出。明暗分界線上最壯觀的地形便是位於雨海東南邊緣的亞平寧山,它是全月球最高、最壯觀的山脈。亞平寧山以南則有三個很明顯的隕石坑串,由上至下分別稱為Ptolemaeus、Alphonsus和Arzachel,其中Arzachel的中央有一個明顯的突點。



  初十左右,雨海幾乎完全出現,雨海以南的便是哥白尼坑。留意雨海北部有一個很大的隕石坑,稱為柏拉圖坑 (Plato)。第谷坑已經在月球南部出現,不過其壯觀的輻射紋則要待太陽由較高角度照射下來才會明顯地呈現出來。



 

初十二左右,第谷坑的輻射紋系統開始展現,明暗分界線剛越過雨海西部,出現了Aristarchus隕石坑。滿月時,Aristarchus是全月球最光的地方,和第谷及哥白尼成為全月球最明顯的三個隕石坑。

今天,四個沒有明顯邊界的月海也出現了,包括長形的北冷海 (Mare Frigoris),在西部的風暴洋 (Oceanus Procellerum),和位於南方的濕海 (Mare Nubium) 及雲海 (Mare Humorum)。

 

© 2009 港島民生書院天文學會 版權所有